对于罗胖,很多人都不陌生,从罗辑思维到跨年演说,很多综艺节目也能看到他的身影。你可以说他是位学者,可以说他是个贩卖知识的商人,也可以说他是一位演员,都可以。
我一度追他的罗辑思维,每集必看,我不光是惊叹他的阅读量,知识储备。更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讲述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很有代入感。同时他的每一期节目都会推荐大量有品质的书,也让我接触到有趣的思想。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教人怎么看书?我想罗胖这么有趣的人,不会讲这么枯燥的话题。阅读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一旦变成,一个人唠唠叨叨告诉你怎么读书,那多么无趣!更会招来很多人不服,很多人不满,我阅读打小就会,还要你教?
拿到这本书,我又想起很多家长问我的一个问题,我家孩子喜欢读书,为什么考试分数不高?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我好像曾经这样回答过,我上初中时也喜欢阅读,中学阶段的语文成绩也是非常糟糕的。
回想我自己的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从初二开始,我对家里《三国演义》和《毛泽东诗词》产生兴趣,因为当时家里也只有这两本。课堂上,语文老师也很少给我们推荐课外读物。我开始反复阅读家里的这两本“藏书”,那本《毛泽东诗词选》我可以从头背到尾,《三国演义》很多经典章节我也可以张口即诵。
考上了县城一中后,我第一次走进了图书馆,看到比我还高的书柜,看着整整齐齐的图书,我真的有点目瞪口呆。
当时我们班有很多文学青年。他们的文章经常会被语文老师当范文朗读,他们的作品投稿到《散文诗》都发表了,他们的文章收录在学校编辑的作文选里。与他们相比,我的语言苍白无力,写作文煞费周折。我仍清楚记得,我的作文曾经被当作反面典型。
记忆中,一直到高二,我的语文没有考过一次理想的成绩。
我经常和我的朋友开玩笑,我的语文是先天不足的。
到了高三,我的语文成绩有了起色。一方面归功于老师课堂是精彩,每周总有几堂课,老师讲名著,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个人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身边的这些文学青年。他们语文功底好,热爱阅读,善于写作,在他们的影响下,我读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水浒传》《傲慢与偏见》《哈姆雷特》《雷雨》……
我高三居然找到了一个四册本的《唐诗故事》,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唐诗的选集,请恕我孤陋寡闻,当时我还不知道有《唐诗三百首》这个选本。整个高三,我把《唐诗故事》中选到的诗歌大多熟背,那个时候记忆力也很好。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都是在那个时候背下的。到现在我还能张口即诵。
进入大学后,我的语文学习才算真正开始。用今天的话说“凡所过往,皆为序章”吧。初中高中的一定阅读基础,让我在大学里能保持阅读的习惯。
大学教授们的出口成章。第一次让我深刻地认识,背诵是学好语言最好的途径,最好的方法。袁传璋教授讲《史记》经典章节都是直接熟背不用看书。李先华教授说:“研究生期间,我跟着许嘉璐先生学训诂学我用一年时间阅读《左传》,名家注解都读过。”他给我们上古代汉语,只要是《左传》里的,直接在黑板上默写。俞晓红教授讲论“红学”时,不仅《红楼梦》文段信手拈来,就连王昆仑、俞平伯、蒋和森、蔡义江这些学者的论述文稿亦能如数家珍……更不说余恕诚、刘学锴两位先生了,唐诗宋词都在他们的肚子里。
促进我思考的是一些文学类的专题活动。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同学们之间也经常会互相推荐读物,分享阅读体验,甚至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有一次,一个同学和我说,他们回到寝室,发现大家都神情沮丧,因为他们在读《平凡的世界》,读到了田晓霞死了……
当今,整个社会都在强调阅读,但是我们所说的阅读更多还是功利化的阅读。成年人想通过阅读来叩开工作、职位、名利的大门;孩子们想通过阅读在中高考中拔得头筹。
家长关心孩子的阅读,更多的是关心,阅读与成绩的关系。
用《阅读的方法》中的一句话“竞争会破坏竞争力”。我们功利化的阅读同样也会破坏“阅读力”。我们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的理解力,一味地想把价值取向、知识灌入脑海中,可是往往又是适得其反。
颠簸的车厢岂能安放一杯平静的水?
阅读最需要的不是理解力,而是一颗安静的心。
阅读不需要方法,需要的是自己有心无心地品咂文字给我们构画的世界。
阅读不需要你那么认真,其实应该是我们生活很自然的状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就是杜甫在夏日的生活常态。当然读书是用诗的形式写出来的。当你读到这句话时,这十几个字对你有什么触动。是对于暂时安稳生活的满足?是对于闲趣生活的自得?
干嘛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呢?
我发现很多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自己阅读文字,而是在试探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和答案一样,课堂上是不是和老师一样?
这样的想法,是阅读最大的敌人。
阅读的最好方法就是读出自我。
有人看到李镇西老师到哪都看书,就赞美李镇西老师“您真勤奋!”李镇西老师回答“读书和吃饭一样,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和勤奋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们能这样理解阅读,那我们真的算是掌握阅读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