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厚厚的《苏东坡传》,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文学大家……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苏轼少时的读书之乐。少时嗜书如命的苏轼,即使生活清贫,每天靠着“三白餐”维持生计,可读书时仍旧乐在其中,从未觉得辛苦与疲惫。到二十岁时便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刻苦攻读十多年后,苏轼在嘉佑二年的殿试中以第二名榜眼的成绩名扬天下,迈入了官场,决心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为官时的尽责之乐。苏轼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来到了杭州。他在此处理政务、扶危济困,帮助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又在此处治理水患,修建苏堤,成就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在这里,虽没有朱门酒肉、笙歌管弦,却有公事之余泛舟西湖、把酒尽欢的清贫之乐。漫步于苏堤之上,好像还能感受到当年苏轼勇担责任,完成之后的无限快乐之情。西湖畔鸟语花香,好像还在诉说着苏轼当年为杭州百姓付出的点点滴滴。而此时乐民之乐的苏轼也写下了无数千古名句来记下此时的快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遭遇磨难后的旷达之乐。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屡遭贬谪,后又因党争被流放至黄州、惠州、澹州,一步步远离了***中心。苏轼无疑是苦闷的,他小时便立下的治国愿望一点点破灭。可天性豁达的他并没有绝望,看惯了人生百态,他练就了一颗平常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垦荒东坡、烹制美食、吟诗作赋,寻找点点滴滴的清贫之乐。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随遇而安,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是苏轼蜕变成了乐观向上的东坡居士。
纵观苏轼的一生,大抵不过一个“乐”字便能概括,这种快乐,或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淡然,或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放自如,亦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知足常乐……苏轼的一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遍历世事后,依然一笑作春温。
乐观不是愚昧的,它是因热爱而油然而生的兴趣之乐,它是因尽责而悄然生出的心安之乐,它也是历经磨难而以苦为乐的知足之乐……乐观虽不是刀枪不入的钢盔铁甲,却能使你的理想永远鲜活,无惧千山万水、风尘仆仆。
王尔德说:“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快乐不是一个需要为之拼命谋求的目标,而是一种悠然自适的心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可知足者常乐。
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行色匆匆,为了金钱与名利奔波着,劳碌着,快乐像是那雾霭,在名利金钱刺眼又绚烂的光晕下渐渐消散。“乐”渐渐被“欲”所取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番努力后好像什么都有了,可心中却空荡荡,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快乐。没有了快乐的城市纵然车水马龙,喧嚣繁华,也不过是一座空城,万物冷清,人影茕茕……
何必如此?
慢一点吧!在大街上,放缓步伐,看绿化里一束束鲜花盛开,一片片绿叶舒展,品味新生的快乐。或是在安安静静的午后,泡一杯清茶,打开一本书,感受清风的气息,品味舒适的快乐。淡看清风明月,轻嗅细雨落花,在大自然的呼吸间,简单着,明媚着,快乐着,回到最单纯的欢喜。
鸟语阵阵,倾泻下一屋子的春光。合上书,打开窗,好像又看见苏轼慢慢吟唱:“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张忻贝,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