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二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3-08-31 来源:小学生作文

孔子的识人妙法

强调积极入世的儒家,对人的研究可以说是既深入又深刻。《论语》中就有很多对人的评价和描述。那么,孔子有没有一些观人识人的方法呢?当然有。笔者学习《论语》的体会是,孔子识人主要遵照以下两条途径:

一、教训也是财富: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第五》)

孔子骂人,“气急败坏”的时候不多,“宰予昼寝”一次应该是近乎失去理智的。作为孔门著名弟子、言语科优秀人才之首的宰予,只是因为大白天学习时间打个盹儿,就被老师骂了个狗血喷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对其失望绝望至极。且不说孔老师骂的对不对,只说他老人家并非一骂了之,而是做了一番深刻反省,认真总结教育得失,特别是自己观人识人方面的缺失。想到宰予一向能言善辩,课上课下,认真思考,积极讨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深得老师喜欢。想到自己常常对来访的客人介绍他,刚刚还向弟子们夸奖他,怎么他就变成了这样一个人了呢?看来自己真是老眼昏花看错人了!那一定是自己这里也出现了问题……于是,孔子在总结教训中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原来我对人,往往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要修正一下这个观念,那就是:对于人,既要听其言,又(更)要观其行!”

从此以后,孔子看人更加全面:不善言谈的颜回以好学求仁的力行得到了夫子最高的评价,而同样是能言善辩的子贡,因为其卓越的经商、外交才干,也经常得到老师热情的鼓励……听其言,信其行,孔子看人再也不会走眼了。

二、识人的法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常言说,人要成熟练达,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需要阅人无数。几十年的世事沧桑,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孔子终于悟出了更为系统、更为周密,也更为有效的识人之道。请看《为政第二》: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里,孔子说出了让人无处遁逃的“鉴人三部曲”——

一是“视其所以”。就是看他日常的所作所为,是为善还是为恶,是利己还是利他,是舍己为人、利己利人还是损人利己?

二是“观其所由”。就是看他的成长经历和做事路径,看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三是“察其所安”。就是看他的价值追求和目的心态,做善事是快乐幸福还是另有私图,作恶事是本色使然还是另有隐情,等等,也就是他最后的心灵安顿和寄托。

“三部曲鉴人”可谓理性、辩证和深刻,从现实、历史和发展的多角度观察,从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多方面分析,通过解答“他是谁?他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问题,进而得出“他是什么人”的综合答案。这时,“这个人的人性特点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孔氏识人术,令人佩服,妙哉妙哉!

三、题外话:孟子识人更简单

多说两句。亚圣孟子的识人方法就简单多了,他曾经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无法掩饰一个人内心的丑恶。一个人心地正直,他的眼睛就很明亮;一个人心术不正,他的眼睛就很晦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

观察他的眼睛,那么他内心的善恶美丑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观眼识人,孟子的主意也不错!

论语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内容

本栏目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