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感悟

时间:2022-06-30 来源:小学生作文

篇一:读《论语》的感悟 —郭江

论语》里面还有这么一句话——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一共分了二十篇,每章第一节的两个字作为篇名,第一篇的名字取自开篇的两个字:学而。整本书的第一句一般是是点题的部分,那为什么这句看起来平淡的话如此重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孔子认为自己都无法达到知仁勇的境界,这当然是自谦。所以,子贡说,孔夫子说的就是他自己。要达到知仁勇的境界确实很难,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拥有崇高的智慧,在面对世间缤纷复杂的事物之时,才能做到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只有拥有高尚的仁德,在面对个人得失和现实选择之时,才能做到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只有心中充满了勇气,在面对现实的困难和巨大挑战时,才能够意志坚定,无所畏惧。

学问修养上的三重境,如何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反省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但是自己的内心里并没有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才是君子,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够得上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论语》里面的句子其实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人的阅读、吸收和补充。我们今天对于《论语》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到它骨子里面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这才是我们读《论语》的价值所在。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 —张建忠

《论语》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该书比较忠实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其实,在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论语的篇章,比如《论语》的学习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其意思是,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段,表达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人要学习,以致终生学习,以学为快乐之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与外。

“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许多人把学问当做知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现在仔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做人到位,做事正确。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祸国殃民之事,一样是“无学”之徒,比如历史人物秦桧、严嵩等人。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这样的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

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本里学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的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练,是很难形成的。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做斗争,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限的乐趣,所以说孔子的心态和气度是非凡博大的啊!

因此,《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就很是意义深刻,不是简单的读书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讲如何学做人,如何做学问。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就能不断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这样一来就会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进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此书每个章节都值得反复研读,反复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感悟的相关内容

本栏目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