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读了《论语》一书。《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里仁》篇中写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的翻译是: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式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我的理解是,贫寒不是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孔子的“义利观”即以“义”为上,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享受到安逸、自足和富贵,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得,否则宁守清贫而不要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荣华富贵。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品格高尚的君子讲究的是道德和情义,自私自利的小人眼中只有利益,而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且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以为,与朋友交时不要太自私,有来才能有往,相互照顾感情才能长久,事事总想着自己占便宜,是不可能“义”“利”兼得,并且获得真感情的。
子亦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这是原则问题。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毫无道德操守,甚至出卖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交往的!试之以利,从来都是人性的试金石,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认为,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就可以成为有完美人格的人,即为“见利见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一本《论语》里面包含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总体来讲,《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
儒、墨、道、法,先秦诸子进行了历时三百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而最后,这场大辩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渊源流传,阅读经典,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