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著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8-02-26 来源:小学生作文

第一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甚少。读罢《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番,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遗址周围竟也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地面,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回忆起盛事时亘古遥远的驼铃。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离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因而王维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阳关亦是如此,再坚固的过去也终有随着时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来的《阳关三叠》,那较清冷的调子,或许更适合阳关如今的景象。

诚然,阳关的确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阳关不复了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给伫立在它面前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慨和轻轻的遗憾。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第二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第三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从没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但是,我想我可以肤浅的认为,现在的学习生活就是一次还未完结也永远不会完结的文化苦旅。

古人云完,今人又说,学习,乃人生之大任也。是的,没有人会反驳,也没有人敢反驳,为之的结果就是招来一大堆铺天盖地的谩骂、质疑。教育工作者们会说:“我们这么辛辛苦苦的教学难道就是为了换来你们对学习的厌倦吗?”;父母们会说:“孩子啊,我们赚点钱供你们上学不容易,要好好学习,长点出息,千万不能有这种思想啊!”;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上学的孩子会说:“你们知足吧,你们的生活,是我们盼也盼不来的。”……诸如此类的话,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很合乎情理的,但是,又无一不是具有一定强迫性的。

当今社会的大部分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走上了同一条文化苦旅。走得远的,成了文坛泰斗、科学家、******,高高在上,受尽人们的膜拜。走迷了路的,半途而废的,空有知识分子的头衔,郁郁不得志,就像旧时候名落孙山的穷书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余生只能手捧一本发黄的旧书,郁郁寡欢,等待死亡,如此而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可能是人的态度所决定的,可能是运气的好坏不同,亦或是不合适,这个人从一开始,就不适合走上这条路。

然而,文化苦旅的“苦”,绝不止这么简单。那些被贴上成功标签的人,也不见得就“仕途一帆风顺”了,他们依然在这条道路上行进着,被接受着外界的质疑。而因为曾被认可过,因而质疑声亦比常人更加猛烈。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寒代笔门”,就很好的验证了这个事实。韩寒是我最喜欢的80后作家,是许许多多韩粉眼中的青年才俊。他的成功有目共睹,从《杯中窥人》到《青春》的跳跃,当年那个款款而来的叛逆少年以他不怕,不羁,不认输的真性情带给我们别样的文学享受。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他,也会被人怀疑是小偷,最可耻的代笔小偷。我个人是力挺韩寒的,但是,作为一个平民来说,我也是带有点看笑话的心理:“原来偶像也是人啊!”

如此,这样的成功不算是成功,但很多很多人,确凿也正向往这样的成功。可我不懂的是,那些不见得是成功的人,只要心怀对文学的热爱,不照样可以活得很好吗?

我知道,这些话听起来不像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说的,甚至有些前后矛盾。确实,以我这样的年纪来说这番话,评价别人,实在是有点太过于草率,这更像是我对学习的抱怨。长久以来,我以厌学者自居,好像比那些只知道埋头苦学的人要清高,实际上,不是全都讨厌,不置可否,我是喜欢写作的,至少,像这样没事发发牢骚,不用太多华丽的词来修饰,只求表达出我的真实想法。这可能上不了台面,但我不需要认可,反正我高兴了快乐了,其他爱咋咋地。这是我自创的一种文学风格,我把它称之为“自由笔”。

我依然觉得追求文化的道路是艰苦的,往大了说,苦在坚持,往小了说,苦在作业,苦于成绩。如何才能在追求文化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我问天,问地,结果什么也没问出来。最后,我问自己。

哥们儿,接着苦吧,苦中偶尔做点乐,就不怎么苦了。我对自己说。

好吧,既然这样了,也只能这样了。

在这条文化苦旅中,我选择随遇而安。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内容

本栏目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