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的一天放学途中,刚踏入小区,我为了准备一单元考试,默诵着那篇我最不熟悉的课文《桂花雨》。“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小时候……”这时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钻进了我的鼻腔。我下意识地把头一抬,只见面前满树的桂花悄然绽放了。
我揉揉眼睛仔细看,小区仙林苑里竟然有许多盛开的桂花。
桂花拥有在花朵中比较少见的四片花瓣,单看一朵小桂花,就像一朵缩小版的四叶草。这些花实在太小了,连一片叶子的八分之一都不到。颜色最常见的有三种:金黄的金桂,银白色的银桂,桔红色的丹桂。
桂花在中国的栽种史已经达到了2500年左右,据《山海经》《九歌》《吕氏春秋》三部先秦典籍的记载,桂花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栽种和培育了。历代文人为她留下了许多的诗篇。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告诉我们早在2200多年前桂花就被用于生活中了;吟诵桂花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出自宋之问的《灵隐寺》,想不到早在唐代我们杭州灵隐寺的桂花已经成为中秋佳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了;“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柳永《望海潮》里的名句,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是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佳句,这两句话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却又都指向喜爱杭州桂花的终点。我认为它们是吟诵桂花最脍炙人口的诗句了。颜真卿的“山寒桂花白。”讲的是杭州北面的湖州杼山;它出自《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原来江南的桂花曾经那么多次地进入了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啊。
桂花更有趣的一点是它的别称众多。因为叶子的形状很像圭表所以大名叫“桂”,纹理如犀所以也叫木樨,清雅高洁,香飘四溢所以称为“仙友”、“仙树”、“仙客”,因为通常长在高岩上,所以得名岩桂,开花时香飘十里所以就有了“九里香”的美誉。因为细如粟而有了“金粟”之称,花开于秋,主秋之神在西方,所以“西香”,“秋香”之名就这样来了。
爷爷奶奶时常回忆老家院子里的两株桂花。大的是金桂,小的是银桂。每年中秋节前后家里都要做糖桂花,一朵朵又小又甜的桂花大把大把地装进玻璃罐里,盖上厚厚的白砂糖,每次喝白粥的时候,舀上一大勺桂花糖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桂花粥也成了大人们心头温暖的记忆。
我在仙林寻桂,寻找秋天的味道,寻找古人诗词中的记忆,寻找父辈记忆里糖桂花的甜香,更是在体会中秋全家团聚的幸福时光。
史老师作文评语:
倪蓁对桂花在杭州的栽种历史、文人墨客笔下的桂花的研究要远远高于老师,佩服佩服!
就老师布置的题目与倪蓁的文章对比着起来欣赏而言,文章略显不足之处是“寻”的过程描写单薄了一点点。明白吗?
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