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黑暗时代,点亮知识之灯——读《儒林外史》有感
从前常听姐姐提起《儒林外史》,自那时起便心生好奇,而今一读,果非凡品,令人感慨颇多。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并开创了用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力是非常高的。因此,其作者吴敬梓也被古今无数学者倍加推崇。胡适先生曾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更不是姚鼐,而是全椒的吴敬梓。”
作者以浓厚的笔墨刻画了黑暗科举制度所造就出的一批批虚伪、迂腐、醉心功名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眼中,知识并不是文化的积淀,并不是思想的熏陶,而是一块敲门砖,考取功名便意味着飞黄腾达,就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了。在这其中,范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举之前,他唯唯诺诺,虚伪而又懦弱。他屡试不第,经常受到他的岳父胡屠户的百般辱骂。但在他中举之后,竟喜极而疯,他的岳父及邻居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也端起了官老爷的架子。由此可见,当时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何其深厚。
但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人也并非没有。王冕生活贫困,但生性好学,能诗善画,看到天下大乱,就过起了隐居生活,不将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他是作者眼中儒士的完美典型,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榜样。
看到吴敬梓笔下形形色色的可怜而又可悲的知识分子,不禁想问:“知识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功名这么重要吗?”但我想,我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鲁迅先生说这本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此言非虚,吴敬梓确实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清时代的士林百态图,引人深思。
作者:汤宁静,蚌埠市禹会区孝仪中学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