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很多医护人员来自重灾区北川县,他们家属多有伤亡。救治伤员任务繁重,这些医护人员对家人安危无暇顾及。一批批媒体赶到这里采访,不停追问他们:“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2008年05月20日长江日报) 这次地震灾害中,许多参与抢救的工作人员自己家里就失去了多位亲人,可他们强忍悲痛,坚持战斗,其精神令人感动,宣传和弘扬这种高尚的品格,就是要传承这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很有意义。但是,对于某一位英雄,十几位都去采访,都去问“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如此“轮番轰炸”,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实在有违报道初衷。 第一,这可能对他们心理造成伤害。一家失去了几个亲人,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还处于巨大的悲痛之中,心情还不能平静,甚至需要心理抚慰。他们正打算用默默的工作来作为一种精神解脱的方法,而有的却一次又一次地要他们叙述自己的不幸,这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
第二,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许多医护人员对自己亲人的受灾情况还不知道,有的甚至失去亲人还坚持工作,尽管继续救灾是他们自己的意愿,但的确也与目前参加救援的医护人员人手不足有关。过多的重复采访,也会干扰紧张的抢救工作。绵阳是灾区伤员救助的重点地区,医护人员没有办法休息,一直连续工作。一批批媒体赶到这里采访,医护人员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接受采访,同时还一边泪水长流,这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请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进行抢救吧。 第三,我们未必需要揭示的“答案”。不错,是应该挖掘思想的矿藏,把表面的新闻深化。但是,说句不中听的话,对一个失去亲人的人问“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实在没有必要,而且这问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有什么感受呢?第一很悲痛,第二要救的人。语言可以有变化,意思无非如此。这样的答案是明摆着的“露天矿藏”,不需要深挖。如果再有几个人都去问同一问题,则无论是被问者还是观众,都会感到“烦”。 许多在这次震灾中出生入死,把第一线的情况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为抗震立了功。但是,采访先进人物,总是离不开“是怎么想的”,这样几十年的老套路该改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