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世界最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则言: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它能改变你的命运。这本获得两位顶级名流一致推荐的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近日它被引进出版。 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工作、家庭、人际、天气、交通这些都是抱怨的对象。抱怨的人是不快乐的,他永远只会在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的改变。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却需要意志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抱怨的世界应运而生。 该书作者威尔·鲍温不仅告诉读者抱怨的恶果,不抱怨会带来怎样的命运改变,还发起“21天不抱怨”的活动,切实帮助读者改变抱怨的习惯,他邀请读者戴上随书赠送的一个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换手,直到它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二:读不抱怨的世界
感受: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我们的本质,也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因。只有人际关系处理得得当,我们才能舒心顺心。作为老师,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外乎五个方面:与领导、与同事、与家庭、与学生、与家长。然而工作越来越让我们抱怨,我们需要找到我们为什么会抱怨?我们如何不抱怨?让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变成愉快的体验。 一、关系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抱怨都建立在关系之上,而关系是我们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与领导、与同事、与家庭、与学生、与家长。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将会产生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要比金钱更有价值。当我们学会不抱怨,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每天的生活、处理自己的人及关系时,我们就成功了一步。然而,改变自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必然要经历阵痛!这种阵痛就是对自己原有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关系的建立 我们同他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描述和再现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别人的行为,并且赋予这种行为一定的“意义”。通常,我们都会认为他们所表达的是一种“不友善”的“意思”(mean)。我们会接受自己创造的这个故事,并认为它是真实的。这时,我们就会努力地去寻找一些经历,不断加强这个故事的正确性。因而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我们就要改变自己对他人的看法——这是改变别人的唯一途径,你对别人的态度,最终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如莎士比亚在汉姆雷特中曾说:“世上本所谓好与坏,思想使然。” 所以我们对学生的一些看法,往往受我们主观判断的影响。这也告诫我们,作为老师,管理学生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改变他们,先给学生贴上“标签”,不用先入为主的价值观念刺激他按照我们给他的冠名来采取行动,越来越成为我们认定的“问题学生”。 如果你可以试着去改变对他人的成见,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和对方相处得越来越愉悦,那么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为双方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奇迹。 三、抱怨的动机:GRIPE 寻求关注Get Attention 不管你们之间的联系够不够深,时间是不是很短暂,那些和你有关系的人,都需要得到你的关注。我们是这种关系的主体之一,同样的道理,我们也需要得到学生的关注。 道理很简单,就跟小孩子为什么会哭一样,都是因为对某些事情不满,但是却缺乏言语技巧,无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得已只好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和陈述来传递信息。我们就像是一个坐在脏尿布里的婴儿,对着每个人大哭,希望有人能来给我们换块尿布。怎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有效关注?我认为对新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和人格修养。 推卸责任Remove Responsibility 人们之所以抱怨,就是为了把自己从某种责任重解脱出来。他们觉得只要对现存问题发表一些消极的评论,就能让他们摆脱积极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些抱怨似乎是在告诉别人“这不是我的工作。我没有错。我不负责任。” 有时候我会抱怨学生总是迟到、太无礼、太邋遢、语速太快、说话太少、妄下结论等等。给学生下了这种定义后,我的内心就像打了针疫苗一样,仿佛不用再为如何解决问题而费脑筋了。但其实我的心里很清楚,是我自己太懦弱,不敢也不愿去寻找一种和谐的关系,才会把抱怨的手指指向学生。而真正我去和学生谈了,制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联系家长共同解决迟到问题,那位老是迟到的同学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引人艳羡Inspire envy 从本质上来看,抱怨其实是一种吹嘘。很多时候,当我们抱怨别人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并试图证明自己在这方面更具优势时,就说明我们已经在这方面感到自卑了。只有自身不完善,才会抱怨事物有缺陷。人们越完美,对待他人的缺点就越有风度,越不会妄加评论。这句话真的是说到了点上。所以当要批评学生时我总会考虑我有无做到。 操纵力Power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抱怨,主要目的是要表明自己被冒犯了。我们会用激烈尖刻的言辞抱怨,然而这些抱怨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虚弱的理由。即只有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理由不够充分的时候或者苍白无力时,我们才会尖刻地指责别人,企图用这些激烈的言语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事实上,争吵、劝说也是一样,反而不如实际行动或者温婉的方式更具有说服力。 听听别人的对话,你会发现,他们都在为现实无休止地争论着。他们都在试图证明自己的说法才是正确的。为现实而争论是导致沟通无效的主要原因,因为现实总是留给想象极大的空间。你有你的“现实”,而别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现实”。所谓“现实”,都是相对于说明它的人而言的。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确的,那么实际上,我们是在为所处的关系制造麻烦。不管何时,一旦你发现自己和别人在现实问题上有分歧,简单地向别人说一句“我尊重你的观点”就可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他。有必要的话,多重复几次。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现实世界,当我们觉得他们错的时候,要站到他们的立臣虑问题,而不仅仅是纠结于事情本身的对与错,教会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得出一个结果更重要。 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Excuse poor performance 四、如何不抱怨 转变思想观念: 相信和你一起“处理”的同伴,其行为背后的意图是良善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选择一个你很喜欢的学生、相处融洽的人,写下你对他的看法。再选择一个和你有矛盾的学生,写下你对他的看法。思考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相处的那个学生,他的家人及朋友对他有什么样的看法,他们会怎样描述他,并把这些也写下来。下次你再和这个学生产生矛盾时,积极地让自己去欣赏他、崇拜他,试着把他归结到你的“好孩子”名单里。 转变语言方式: 成功的沟通,不是强迫别人肯定你的说法。在与对方交流时,要多使用“我”,少使用“你”。如我感到很生气——你让我很生气。使用“您/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神奇的句子。把你的需求和意愿写下来。然后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注意,你要把焦点集中在理想的结果上,而不是眼前的情况上。比如,你希望学生自觉地打扫卫生,你不能说:“你从来都不做值日,再这样下去班里迟早就成猪窝了。”这种说话方式往往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 接受不一样: №恕他人的冒犯,热爱自己的世界,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世界,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世界和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欣赏彼此的共同之处,对于彼此间的不同,也要欣然接受。 脚踏实地去做: 人人都想要事情更好,却没人想要事情改变(派克·派克利),如果想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我们必须要去改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上。人们经常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就会形成某种特定的品质:常做正义之举,性格就会变得正义;经常举止温和,人就变得温和;常做勇敢之事,就变得勇敢无惧。下一次你向别人描述给你造成压力的事件时,别大声说话,语速飞快,尝试用低缓的声调。记下尝试后的感受。 后记: 如何改善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当面对学生的时候以一种不抱怨的心态来面对。教师掌握着关系的主动权,能不能宽恕学生的行为,归根结底就是能不能宽恕自己。想要和学生建立真诚可靠的关系,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探索、宽恕、赞扬、真诚可靠的自我。与学生对话时,永远不要用抱怨的口气,因为当他们听你抱怨时,潜意识里他们会得出一个结论:老师也具有完全一样的负面特质。如果你能了解到学生的行为只是他们自身问题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你的问题时,你就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