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舍的骆驼祥子触动了许多人,人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它的解读是不同的。老舍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他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嘲。其中的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作品本身的写作特点、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等角度来阐述笔者对这部经典的解读。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小说的结尾带着无限的同情与惋惜,却也夹杂着深沉的痛恨与厌恶,复杂的感情交融,以至于笔者在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忘怀。 ≡于骆驼祥子,老舍有一个明确的总体构思:“我的眼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可以烘托他。”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情节牢牢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在这里,笔者不想对全文做一番“故事梗概”,而意图通过以下几部分的分析叙述,使大家对笔者眼中的骆驼祥子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祥子的不“祥”体现在他的性格上。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由于祥子来自农村,在他身上存在着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落后的、个体的生产方式使他只知道攒钱买车,与车无关的事,他一概不闻不问,打仗了,他还想着拉车出城,结果丢了车子。他也曾从老马、小马身上认识自己,模糊地有所醒悟,但是这只能更加促使他拼命的赚钱,早一天实现他的理想。对于祥子来说,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压制而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正如小说中老马所揭示的“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个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惨的结局。但作者对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描绘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还向更深层作了细致的挖掘,既写了祥子对于自己的努力有过反思,又写了自己对这种努力的疑问。比如第一次丢车以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又怎样呢?即便马上再弄来一辆车,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暗淡,并向自己提出了严峻的反问。除此之外,还有他性格上的软弱,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 再者,社会的黑暗也带给祥子许多的“不祥”,是黑暗的旧社会对他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梦想拥有土地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他不可能以一己的力量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了“鬼”。 由此看来,祥子的悲剧似乎不可避免,既有内在性格的限制,又有外在社会的压迫,所以,很多时候读者对这一形象是同情却又无奈的。 结束语 鲁迅曾经说过:“在小说里,可以发见社会,也可以发见我们自己。” 骆驼祥子是成功的,它带给我们无尽的反思。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像“祥子”这样的人。他们大都怀着满腔热血来到大都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而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过上好的生活。但大多是事与愿违,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所处的社会又应该怎么做,都是需要我们深思并付诸实践的。 ≡于老舍先生,笔者怀着无比虔诚与感恩的心,他对于文坛的贡献相信无人可以取代。时间不会冲刷尽他的足迹,正如巴金先生所说:“老舍先生永远活在他的作品中,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活在人民中间! ”
骆驼祥子读后感二
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本文意在分析造成祥子的性格与悲剧的原因,对虎妞的形象进行探讨,以及对人物经历和典型情节作简要分析。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位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由一个充满激情,斗志昂扬的少年变成一个得过且过的沉沦者。 祥子是书中的主人公,年轻力壮,腿脚灵利,从农村来到城市,当了人力车夫,以为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改变现状,能有尊严地生存下去,他开始时最大的理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人力车。三年,祥子拥有了第一辆车后,竟然没多久被大兵抢去,此时除了难言的悲痛也无力去说什么,在经历这次打击,他并没有绝望,祥子在沉痛后,振作起来,继续奋力与生活展开顽强的斗争,甚至更拼命,更决绝,祥子碰到了老主顾曹先生,曹先生正需要一个车夫,祥子便高兴地来到曹家拉包月。他去买了一个闷葫芦罐,把挣下的钱一点儿一点儿往里放,准备将来第二次买车。因为曹先生,祥子被孙侦探抓住,孙侦探告诉祥子说,把你放了像放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个臭虫,硬逼着祥子拿出闷葫芦罐,把他所有的钱都拿走了。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成了幻景,从这件事,首先,可以看出祥子本质的义气和懂得感恩。其次,祥子身上带有小农的怯弱,不够勇敢。祥子被迫回到了回到人和车厂,他没想到的是,更悲剧的事情等待着他,在人和车厂老板的女儿虎妞的诱骗下,祥子不情愿地娶了虎妞,虎妞此时也和家里闹翻,带着私房钱和祥子住在破烂的胡同里。虎妞是个生性泼辣的女人,她使尽手段,祥子完全被他掌握。虎妞给祥子买了二手车,但虎妞由于早产死了,这对祥子来说是一种解脱,虎妞的安葬花了祥子几乎所有的积蓄,此后,祥子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空忙一场。人在这种绝望的时候,往往对生活已经没有了什么憧憬,但他的生命里却出现了小福子,祥子从内心喜欢这个为了养活弟弟而被迫卖淫的女人,但又苦于无力养活她们全家,他答应小福子他一有钱,就回来找她,但当祥子再一次回来的时候,可小福子两月前因不堪娼妓的非人生活上吊死了,此时祥子已经对这个肥人的世界彻底绝望,终于完全堕落。 祥子最后的结局令人心痛惋惜,但祥子人生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他到底走错了哪一步呢?首先,社会原因是主要的,一般我们认为只要勤劳踏实,日子不红火,也可以安稳,但背运一次次被祥子碰上,可以这么说,祥子具有成功人士的品格,但他生错了时候。其次,祥子身上的淳朴和善良也为他招惹了一些麻烦,比如他知道曹先生得罪了当权者,还毅然去帮助曹先生。另外,他和虎妞之间的“爱情”给人的感觉就是霸王硬上钩,他好像没有一点选择的余地,他无路可逃。祥子不爱虎妞,祥子爱上卖淫的小福子,也不爱家底丰厚的虎妞,虎妞与祥子的关系让人啼笑皆非,这可谓是爱情事业两失意,让祥子实在难以承受,祥子的悲剧,虎妞要负一定的责任。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对祥子的结局并不感到意外,我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是祥子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钱是祥子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生活的压迫使他的血和汗换来的只是无尽的绝望,祥子最后的颓废,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的透视,所以,我们不用对祥子最后的结局有何非议,对祥子最后的人生态度有何不满,对祥子的故事,我们只需像看一出普通人的生存悲剧,抱以同情。 书中还有一典型人物——虎妞。虎妞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是一个让人厌恶又令人同情的人物形象。粗鲁丑陋这是我对虎妞最深的印象,从她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态度,完全看不到女人的贤良淑德。不仅如此,她还蛮横泼辣,做起事来更像一只“母老虎”:蛮横、泼辣,口无遮拦,一切都挂在嘴上、堆在脸上,连打人都是明着干,给人一种“悍妇”形象。她精明自私,就算对父亲,她也留着一手,自己攒着私房钱,看她对付祥子的手段,可以看出她的心机有多重,看她折磨祥子和小福子的方式,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变态。但她的经历实在让人同情,父亲刘四对她的婚姻不闻不问,她没有享受一个女孩应该拥有的;后来,她虽然得到了祥子,但是她所用的手段是龌龊的,祥子根本没给她所谓的爱情。她仿佛一生都在做给自己看,没有一个人在乎过她,对她负责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她可恶至极,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来说,她可悲至极。老舍在刻画虎妞这一人物时,无论是从正面描写她的形象,还是以动作行为从侧面烘托,都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故事的结局低沉,弥漫着一种阴郁绝望的气氛。无论是祥子还是虎妞,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老舍先生凭借其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杰出的艺术技巧向我们道尽了“小人物”的无奈,叙说着无言的沧桑。
骆驼祥子读后感三
“艺术家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善于提炼自己的——主观的——印象,从其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的东西,他并且善于用自己的形式表现自己的观念。” ——高尔基给康·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赵园在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就所提供的市民人物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找不到另一位作家可与老舍匹敌。”他几乎写了市民阶层生活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艺术形式,对他熟悉的独特社会——市民社会,并且是北京的社会市民进行了异常深刻的发掘,从而对民族性格、民族命运作了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揭示了时代本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即是老舍艺术风格集中体现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骆驼祥子这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流入都市的破产农民祥子如何市民化,最后又被社会抛到流氓行列的人生历程。祥子曾是一个很忠厚、很善良、很正直,具有同情心的劳动者,当认准拉车这一行列,他就成了“车迷”,把买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的奋斗目标。为此,他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实现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车夫。但残酷的生活破坏了他的美梦:第一辆新车被军阀的乱军抢去,失去车只牵回三匹骆驼,但他没灰心,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拼命攒钱。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新车,一点一滴地积攒的钱却被假公济私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当他再次拉上自己的车。却是以与虎妞畸形的婚姻为代价。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他又不得不卖车给他办丧事,落得人财两空。连遭生活的打击,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他开始厌恶生活,成了社会的堕落分子。祥子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这是为什么呢?引起人们的反思。 祥子虽善良有着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但与生俱来的狭隘眼光妨碍了他对社会和自我命运的深刻认识。祥子离开农村后,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再也不愿与之发生什么联系了,一方面又没有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社会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帮助,经过几次打击后,终于被生活打倒,酿成悲剧。 黑暗、冷酷、腐朽的旧制度是酿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之一。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说:“我所要观察的不仅仅是车夫一点点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言语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的地狱究竟是什么样。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须有生活和生命上的根据。”祥子的生活是这样的:农村地主阶级的压榨,使他一家倾家荡产。祥子被迫来到城里后,仍然逃脱不了受剥削压迫的地位。在人和车厂厂主刘四对祥子的剥削可谓敲骨吸髓;在杨家拉“包月”,杨氏夫妇的冷酷刻薄使祥子连饭都顾不上;封建军阀的大兵抢去了他用几万滴汗换来的新车;特务的敲诈勒索,劫去了他辛苦积攒的几十块银洋;巫婆骗取了他的钱财,断送了虎妞的性命,任凭他如何挣扎,都摆脱不了吃人的社会制度给他的苦难命运。 除了来自社会剥削压迫客观方面的原因,最主要还是祥子主观方面的原因。祥子盲目自信。认为通过个人奋斗就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他没能看清社会的本质,饱经风霜的老车夫老马说:“干苦活儿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有什么蹦儿?”虽然祥子在自己的追求中多少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得意义,但生活就是生活,也只能把自己的努力比作“误入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后路……无论走哪一头儿。结果都是一样的。”祥子与小福子的关系,也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小福子过于沉重的家庭拖累——一个醉鬼似的爸爸和两个年幼的弟弟,都得依赖她为生——使他迟迟不敢接受她的诚挚的奉献。即使当他一度鼓起勇气与她结合时,也盘算着“她可以不管二强子(即她的爸爸),也可以不管两个弟弟,她必须来帮助祥子”,这些都体现祥子自私的一面。虽祥子很愿意与小福子一起生活,但小福子的身世又让他望而生畏。 祥子的悲剧不能够唤起人们的崇高、庄严、悲壮的美感作用,和产生突然爆发出来的振奋、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然而正像鲁迅所指出的:“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很多”。这类作品在揭示生活本身的悲剧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上,往往可以胜过英雄悲剧,有时还能“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隐蔽于生活深处的悲剧因素。这类作品又总是努力排除各种外在的、偶然的、或者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刺激性的因素,以人物的平民性、事件的平凡性构成对社会生活和生活中的悲剧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概括。这样的悲剧作品能够深化最广大读者对生活的认识,使他们感到其中所描写的既平淡无奇又如同深受,从而激起更多的醒悟和震惊,由此产生的悲剧效果也就可能特别强烈,特别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