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以空前的发展速度突进,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当我打开这本书浏览阅读时,感觉正如书名所示——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
通览全书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定义:在能力范围的边缘思考,而非中心。
世界上问题层出不同,你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是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解决的方案往往来自我们知识的临界,原因是单领域所能提供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应付事物之间无可避免的联系。创意并不是与现在并排走的小伙伴,而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巨人。所以假若你用能力的中心,现有的大众化理论思维去创新的话,无疑你的创意是失败的。中国的千城一面、创意产业园的标准化建设、娱乐节目的跟风热潮就是最好的例子。
书中所谈及到的欧美文化产业发展,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欧洲300年间创造的文明成果,让欧洲的文化久盛不衰;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但却在文化产业生产和传播上独占鳌头。与之相比,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最近百年间又完成了多少样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文明硕果?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文化资源小国,但是个文化产业强国、文化输出大国。而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世界的文化产业市场上也雄踞一方。在现在的中国,你能在大街小巷中看见各种穿着一套套帅气的洋服,住着一栋栋高贵的洋楼,说的一口口流利的英语,吃着一餐餐上档次的西餐,看着一部部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欧美大片……虽然并不是说这些有多不好,也不是在谴责西方的文化入侵有多不良,只是想说:我们的文化去了哪里?
“优胜劣汰”在世界文化荡漾的历史长河中对文化而言,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文化并没三六九等之分,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至于为什么不同文化之间看起来差别会如此之大,是因为该文化的产业发展问题。世界文化消费的蛋糕就那么大,而世界文化有那么多,只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好的文化才能分的一块大蛋糕,而当前,欧美就是分得了这块大蛋糕的主人。
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并没有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珍贵的资源,甚至有些文化资源连保护也稍显乏力。相比于以前用大量的资金人力高耗低效地去保护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可以利用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去保护和开发我们的文化资源。
我们中国是制造大国,“MADE IN CHINA”走遍世界各地,但是我们是创造小国,所生产的、所出口的产品普遍缺乏文化附加值。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企业、文化产业者,乃至我们每一位群众去努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创意产业。
在我看来,创意就像是玩游戏中的一个“外挂”一样,当你苦于寻找实体的保护和开发某一项文化资源的时候,不妨试试利用创意经济的眼光去思考,采取一些虚体的模式去运作。(www.64Foot.CoM)日本的战舰文化,我们看似最多只能放进博物馆高资金投入保护,难有开发利用和发展的价值,但是日本人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将其动漫化,根据每一部战舰的名字、特点、历史事件等进行少女化,造就了今年来最火爆的手机网游之一——舰娘Collection,并将于今年七月动画化播放。像这样的例子在日本曾出不同,也极富创意,既达到了保护与弘扬文化的目的,也大力发展了文化经济生产力,这就是创意经济的魔力。
那么我们的文化资源是否也能如此呢?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为例,像现在我们的农耕或许已经突破了天地气候的局限,慢慢的没有季节蔬果之分,而二十四节气的使用也渐行渐远,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似乎只存在与小学生朗朗读书声的二十四节气歌和零星几点、冷清失活的二十四节气博物馆上,我们能不能也利用创意经济的魔力去开发呢?我们能不能也进行中国风的动漫化?(www.64Foot.CoM)我们能不能设计出充满二十四节气韵味的文化产品出来呢?只有实际操作过才知道。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本书的思考与感悟,获益匪浅,深受启发,也更新了自己对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