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前天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孤独六讲》这本书。之所以用短短一天时间读完,是因为这本书真的很好,所以一气呵成读完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感觉自己既定的生活和思维破碎成了一片一片,为了把这些破碎的东西再重新组装起来,于是我昨天坐公车兜了一天风,坐在车上的时候想了很多很多……于是也就诞生了这篇日志。O(∩_∩)O~
这本书如果概括点说,它阐述的情欲孤独、语言孤独、***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我粗浅的理解是一种超然世外的独立吧。把自己不混同与这个世界,不随波逐流,很独立、很个性的东西。正是因为他的独立和个性,又很成熟完善,所以读起来非常的美,像诗一样的美。我被这美深深地触动了。
然而读完了这本书,我却有种很矛盾的感觉,这不是书的矛盾,而是我自身的矛盾。昨天在车上想了一天,我想之所以我会矛盾,或许是因为这本书里的思想是非主流的东西,而我一直是很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思想,被冲击过后,在震撼之余会感到无所适从。那么为什么我会说这本书里的思想是非主流的东西?而这个矛盾又矛盾在了哪里?我现在把它提出来,并阐述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有星友回我帖子,一起探讨下。
当我看到竹林七贤那么有才能,却隐居山林,甚至为主流社会所不容,遭人迫害,当我看到秋瑾被砍头后,她的血甚至救不了一个得肺痨的孩子。在震撼和仰慕之余,我不由会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能不能做得那么纯粹?还有如果我能做得那么纯粹,那么让我做得纯粹的度在哪里?如果我做不了那么纯粹,又意味着什么?
我想这个答案大多数人都无法给出。现在的社会更加的务实,多数人不会去那么纯粹的生存,他们是主流,他们更倾向于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积极进取之才,以便于体现自己的价值,更好的融入社会。而个性的、超然于世外的东西被作为非主流的东西,在这个务实的社会中要么被社会所不容,要么就因曲高和寡而孤独。
那么是不是非主流就是不该提倡的?我想也不是,正因为他的纯粹和个性,所以他能接触到主流文化所接触不到的一些东西,当他上升到一定高度,完善到一定程度时,他就足以震撼所有人。
所以主流与非主流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缺一不可。我不由又想起了马哲,它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哲学。我想它之所以了不起或许在于它把一切哲学又抽出了更为一般和概括的东西,而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我不由又产生了疑问,会不会因为这个更概括和一般而使他丧失了个性,取得精华、去的糟粕又是否准确?我希望有星友推荐好书,回答我的这个疑问。这是我从《孤独六讲》中学会的独立和质疑使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孤独六讲》确实是一本好书,谢谢作者蒋勋让我看到如此精彩的一个思想的世界。
2、蒋勋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是一种宿命。孤独,无处不在。也许是上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拥有智慧的时候,孤独就不可避免。每个人都感受过孤独感,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感的感受都不一样。大部分人都是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去面对。当人们面对孤独的时候,会感到不自在,会害怕这样的感受再次到来。也许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一种群居动物,这种天性到了21世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无法从我们身上消失——当一个群居性的动物独处的时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于会心哀致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习惯于群居的动物们上面看到。
我们会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孤独?我觉得,正是我们处于群体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正是我们和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不知道大家有没试过,当你和你的朋友们说话,但是你的朋友们并不能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当你慷慨激昂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片沉静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即使是身边亲密的人,也是无法完全了解我的。”
《孤独六讲》里面,对寂寞以及孤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确的解析以及对比。孤独不等于寂寞,寂寞不等于孤独。寂寞与孤独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一样——一种离群的感觉,然而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从人对离群的反应来看,都截然不同。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能,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觉得快乐?他总是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看到自己,没人关心自己,自己因没有关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内心悲凉。他们悲凉的原因是因为,他忘了当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人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自己存在。如果人人都肯面对自己的孤独感,而不是选择逃避,也许这个世界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习惯在群体里面的生活,我们习惯了身边有人的存在,即使他与你根本上是绝缘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都会令自己的感觉好受些;因此,我们还未能习惯面对自己。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其实,蒋勋这本书所写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无论是情欲、语言、***、思维、伦理还是暴力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儒家虽然说到慎独,然而却没有教会人面对自我的方法。记得之前去逝了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应当谨记。